广州市银国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经济蓝皮书: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8.0%

文章来源:银国达发布时间:2021-12-06

12月6日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2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未来一段时期,全球经济将延续复苏走势,但复苏面临不确定性。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8.0%,2020~2021年两年平均增长5.1%。考虑到全球疫情仍在持续,预计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5.3%左右,2020~2022年三年平均增长5.2%,略高于2020~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李金磊)

经济蓝皮书:积极推动房地产软着陆

12月6日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2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在执行房地产“三条红线”“两集中”政策过程中,积极推动房地产业“软着陆”,既要防止土地拍卖频繁流标、热点城市供地不足导致后期房价暴涨,又要防止四、五线城市房价过快下跌引发连带风险。



中国社科院:我国明年预期GDP增长5% CPI涨幅3%

12月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智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承办的2022年《经济蓝皮书》发布会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会在京举行。蓝皮书认为,2022年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较多,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蓝皮书表示,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5%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3%左右;进出口量稳质升,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继续下降;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蓝皮书认为,上述经济增速、就业、物价等预期目标,体现了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要求,与今后目标及“十四五”时期目标平稳衔接,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发布会实录(来源:中国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2022年《经济蓝皮书》主编谢伏瞻院长:

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首先我谨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经济蓝皮书》编委会向各位嘉宾致以热烈欢迎和诚挚的问候,感谢大家百忙中参加这次发布会。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召开这次发布会就是为了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更加完整、准确、全面地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交流思想、研究对策,为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服务。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疫情点状散发的新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一方面有序做好疫情防控,有效推进疫苗接种,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好的环境。另一方面推动经济朝着更加稳固、更加平衡的方向持续恢复,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表现出较好的复苏态势,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结构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实现“十四五”经济发展预期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是经济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2021年我国GDP实际增速预计达到8%左右,超过预期目标,也将高于世界其他绝大部分主要经济体。

二是就业形势整体平稳。全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提前实现,调查失业率保持在预期目标之内。

三是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增强。我国在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的位次提升至第12位,实现了自2013年以来连续九连升。

四是营商环境继续改善,市场主体活力明显增强。2021年新推出金融让利阶段性税收缓缴等政策持续激发和保护市场主体活力。

五是经济社会发展开始全面绿色转型。大力推动重点行业领域节能降碳,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印发关于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方案。


六是一系列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举措落地生效。改革开放持续深化,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我国还积极向有需要的国家供应疫苗,捐助抗疫物资,支持国际社会抗击疫情。

与此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重点研究和妥善应对。下面我讲个人的三点认识:

第一,坚持科学防控、精准防控,有效应对疫情冲击。

新冠肺炎疫情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复苏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尽管国内的新增感染不多,只是呈现零星点状发生的态势,但对经济运行的冲击不可低估,必须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抗疫方针,做到科学防控、精准防控,继续加快推进疫苗接种,加快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根据海外疫情形势变化适时调整人员入境政策,防范海外疫情输入风险,为宏观经济恢复正常轨道创造良好条件。要有效应对全球产业出现的分散化、多元化、地区化、本土化趋势,降低芯片短缺、大宗商品价格高涨、国际海运运力紧张等问题对产业链供应链保持稳定的影响。一是集中力量强基础补短板,加快对关键领域零部件核心技术的研发,防止关键领域断裂风险。二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固优势、促协同,进入产业集群发展,巩固产业链。三是扩大贸易投资领域的开放力度,落实好RCEP协议以及参与CPTPP等框架的合作,共享中国大市场产业升级的红利。

第二,统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有效需求管理。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作为两类宏观政策工具各有侧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侧重于中长期视角,目的是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通堵点、去除藩篱、降低成本、补齐短板、汲取动力。需求侧管理侧重于短期视角,目的是通过逆周期调节防止经济波动过大。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中存在相互协调配合的问题。我国经济运行中既有供给侧问题也有需求侧问题,当前短期看有效需求不足对经济影响比较突出,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总需求扩张较快,而生产供给能力跟不上的情况存在根本的不同。因此,应适度增强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力度,财政政策加力提效,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证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引导平均融资利率适度下降,通过综合施策促使有效收缩,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争取和创造更大空间。数字经济是近年来重要的新增长点也是全球竞争的前沿领域。当前在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壮大的同时,也出现了关键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资本无序扩张、不正当竞争和垄断等问题。对此应当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一方面加强数字经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把握发展自主权。另一方面,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坚持规范监管和促进发展并重,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推动数字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第三,防范政策落实中的“共振效应”。

要全面准确贯彻党中央确立的方针,统筹协调抓好各项重点工作,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效应。碳中和碳达峰目标提出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响应,理念深入人心。绿色转型是一个中长期过程,既不能等、不能拖,也不能操之过急。一些地区和行业将长期目标短期化甚至影响了地区经济正常运行和民生保障,增加了不必要的风险。下一步,一方面要加快研究制定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的“N”,为各地区、各行业制定更为详细的政策依据,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另一方面,应加快建立碳排放相关的统计监测和标准体系,完善财税金融等领域的政策配套,循序渐进平稳有序地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当前,部分房地产企业债务问题较为突出,正处在应对和化解之中。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近期房地产销售和投资、土地出让出现了放缓迹象,部分城市出现了房价下跌和购房的观望情绪。房地产相关产业链条较长,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系统重要性,特别是对于依赖较高的地区,房地产市场一但过度放缓可能触发更为复杂的风险传导链条。一方面继续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一城一策的调整基调,防止房地产政策变调走样。另一方面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一是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原则处置化解个别房企的风险事件,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二是审慎管理房地产市场,做好稳房价和稳预期的工作。三是输堵结合,合理增加人口净流入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稳定相关政策,调整信贷供给,通过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

谢院长、江院长,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我想借今天蓝皮书和经济形势分析会这个机会谈一点就业的问题。刚才谢院长也讲了,我们从去年即使遭遇到疫情冲击,城镇调查失业率也仅仅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达到比较高的水平,随后回落。整体上今年的就业表现还是很不错。但就业这个事儿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是要不断地提起的,不仅要时不时提起,还要看它的新变化。中国现在这个发展阶段就是在各个领域都会出现一些新变化的时代,所以今天我想讲一下就业矛盾,已经从总量变成结构,主要矛盾从数量变成了质量。我从三个方面来讲。

一、就业总量问题已经不再是就业的主要矛盾

就业问题是存在的,但要找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总量不再是主要矛盾。从各种人口数据和劳动力数据看总量都会发现,最近这些年已经出现了供给侧的一些变化,从过去一直在增长,近些年出现了绝对数量减少的趋势。

2010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到达最高点,随后都是负增长。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在2013年开始也进入了负增长。除此之外,最核心的红色的20-59岁劳动年龄人口,2015年开始出现负增长。直接就业人数从2014年也开始了负增长。唯一一个还在正增长的就是劳动力数,但显然增长速度非常慢,它仍在增长可能和劳动参与率的提高有关,但是从数量上也都很少。因此如果一定要抓主要矛盾,有利于做好工作,我们先做这个决定,和经济增长进入中高速条件相比,劳动力总量制约已经不是过剩的问题,而是不足的问题。

2018年1月,国家统计局正式发布城镇调查失业率。这个指标从发布到现在,去年遭遇了疫情,升到百分之6点几随后下降,现在基本在5%左右略微波动,也就是说相对是稳定的,从我们特定的国情来看,5%的城镇调查失业率总体上是一个自然失业率。就是没有很大的冲击因素,所以也是比较平稳。

农民工是我们劳动力供给的一个重要来源,特别是我们现在人口总量不再提供劳动力增量的时候,那么从农村向外转移的这部分就至关重要。这些年总得来说外出农民工还在增长,但增长速度一年比一年减慢。去年第一次出现了负增长,是因为去年的特殊年情的临时现象,还是从此变成持续现象?很难说。但历史上看,往往是通过一次突发事件、一次冲击,把一个长期的趋势提前带来了。今后它至少不会有显著增长了。农民工增长减速的趋势,有制度阻碍、就业条件、宏观经济形势等等,总趋势还是一个人口变化。早些年我们预测人口时就发现16-19岁的农村人口已经在2014年就开始到达峰值,然后变成负增长。这部分人是农村初中、高中的毕业生可能还有辍学生,也就是说进城的农民工主要是这部分。这部分人已经负增长,进城农民工的增长一定会减速。

二、结构问题已经成为就业主要矛盾

当说失业率的时候,其实是指三个组成部分:一是结构性失业,主要是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他的技能和需求者不一致,产生了一个差距。这期间他要受培训等,因此他处在结构性失业状态。二是摩擦性失业,因为市场功能不那么强,有时候需要劳动力的雇主和想要就业的人碰不上面,在他们碰面之前劳动者处于摩擦性失业状态。三是因为宏观经济波动导致周期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总是有,因为任何时候劳动力市场就有供需矛盾,因此把它叫做自然失业率。随着技术变革的加快,我们正在进入新技术革命时代,产业结构变化加快,自然失业率倾向于提升,因为劳动力素质的改善速度相对是慢的,但是市场上对新技能的人力资本的需求变化非常快,二者产生矛盾以后就会使得有一部分人想就业,可能他的技能不能适应。

根据过去的估计和目前的数据走向,在2000年之前中国的自然失业率大概4%左右,这之后我倾向于认为在5%左右。或许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有可能会略有提高,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变成了应对自然失业现象,因为周期性的去年已经过去了。这种情况下公共就业服务以培训人的技能为主要功能的公共就业服务就越来越重要。

结构性失业的核心是人力资本,你的技能归根结底来自于你受教育的水平。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总体进步非常大。相应我们劳动力的能力也得到了改善。主要靠三个因素:一是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效果非常好,一下子把劳动力素质提高了。二是扩招,进一步延长受教育年限。与此同时新成长劳动力规模很大,不断有人涌入劳动力市场,这部分人带着更高人均受教育年限而来,改善了劳动力存量,因此我们总劳动力得到不断改善。现在看这两个速度都在放慢,普九和扩招的效应都是一次性的,暂时已经过去了。相应的我们看到每年新增加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减慢的,这和每年毕业生的结构是有关系的,另外新成长劳动力不仅减慢而且是负增长,这两个叠加,每年新成长劳动力,毕业类、未升学、辍学的这些人加起来除以平均受教育年限,得到每年新增人力资本总量,叫做“人/年”。这些年蓝色线在逐年下降。未来我们要想出特别大的办法,才能迈步上这个短板。

我们不是不需要人力资本那么快增长,从国际比较来看,即使给定我们现在的发展阶段,我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还不算高。最近我查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报告》,它把中国排在高人类发展水平上,这是比较好的水平了。人类发展水平是由人均GDP、受教育水平、健康水平、预期寿命等因素共同构成。我们的“人类发展指数”排全球第85位,就算高水平了。但是我们2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排在第115位,和我们同组的高人类发展指数的平均比是低的,和世界平均水平比也是低的。只是比总体的发展中国家高一些,所以差距还是大的。2025年我们应该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在这个行列中相比,我们的人均受教育年限还是有差距的,因此中国的教育还要继续得到发展。

三、就业质量关乎民生和发展质量

我们既然说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我们的就业质量必须得到明显改善。首先,看青年失业率,16-24岁的青年失业率是远高于城镇失业率水平,最高可以达到17%,同时可以看到波动性,每年7、8、9月也是青年失业率的高峰期,这显然是结构性的失业现象。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它表现出我们就业质量的问题。现在我们发现一个现象,我们当年上完大学毕业找工作,很在意自己是不是专业对口。现在问大学生,年轻就业者是不是就业对口,没有人在乎,绝大多数人学的和用的是不一样的。我们教育资源仍然是有限的,我们人力资源更是宝贵的,但都存在着浪费。同时也说明,我受了教育,反而劳动力市场不欢迎我,说明劳动力市场上过多的岗位是低质量岗位,而不是高质量岗位。因此青年失业率的高,可以做更多的解读。

其次,现在城镇大部分人想工作都能找到工作,现在工作越来越采取灵活就业的形式,灵活就业不一定是低质量就业,但是如果确实变成了非正规就业的话那就是低质量就业。从统计局数据看,城镇就业可以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多种所有制等,可以看到还有一部分没有被任何一个部门登记的,我叫做“残差”,这部分显然没有劳动合同,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他们的就业不稳定,劳动报酬也比较低,显然这部分是非正规就业。当年他们占比非常高,就是图中深蓝色的部分,近年来占比比较小了,但是和它对应的个体经济占比就大了,这两个是在统计上我们做了一些变化,近些年我们加大了市场主体的统计要求,因此过去很多没有被统计的变成“残差”的这部分就业,现在统计为“个体就业”,这两个加起来,我想它的非正规性就很明显。这两个加起来,目前有30%左右。除此之外,其他的单位就业也有一些不正规的情况,可见不正规的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

去年世界经济论坛出了一本《全球社会流动报告》,它给每个国家都打一个社会流动性指数,在中国的平均分它又分不同项目,其中有一个低于平均分的项目,就是劳动报酬低的比重人口高,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就业质量不高,非正规性明显与这个高度相关。

农民工的就业出现了内卷趋势。这里的“内卷”是原意的,从生产率高的就业领域转向生产率低的领域,因此报酬也降低,这对经济进步没有好处。统计局公布了城市没有户籍的调查失业率,也就是意味着农民工失业率看上去不高。因为,找不着工作或者不能出来工作的人都不在分母里,当然分子里也没有,这是一种退出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方式。在美国特别明显,如果不想就业了,我退出劳动力市场有很多办法,一是干脆退出,二是申请残疾人补贴。我们一个最典型的退出方式,在城市如果工作不好找,我就回家乡,回到家乡没有人把我当调查对象问我是否就业,失业率里没有我的统计。事实上去年外出农民工负增长,与此同时即使外出农民工只负增长2.7%,但是很多所谓的外出农民工是只离开本乡镇,越来越多农民工不进城、不离县,因为现在有电动车,他骑车通勤,每天可以离开自己的乡镇到外乡镇就业或者县城就业,就业是好事儿。但是如果从过去的大城市、中等城市退回到县城或者其他乡镇就业,你的生产率是下降的,报酬也在下降。所以叫做“内卷化”,内卷化是不太高质量的就业倾向。返乡没有问题,在家里搞家庭城镇化,这很难说是高质量的城镇化。

非农就业的质量和数量决定了农业的就业质量和数量,因此必须把城乡劳动力市场进一步一体化。目前看,农业经营规模还是太小,尽管还有人在务农,但他们经营的土地大体分布在一亩到六亩之间,没有规模经营,当然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同时没有一定的规模,也就吸引不到高素质劳动力,这个就业也是低质量的就业。

崔建民:

感谢蔡昉学部委员的精彩发言。温故而知新,2021年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多重重要性,理解好今年的经济增长特点有助于我们下一步经济政策的制定。

国务院原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江小涓:

我非常感谢谢院长、李所长和各位的邀请,让我参加我们院里这次皮书的撰稿工作。让我写“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原来我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写成文章确实还是有相当差距,我比较短的时间内写了一篇,尽可能和高质量的皮书能够匹配起来。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都是皮书中的内容,我稍微简单点讲。首先是“十四五”规划对数字经济发展的部署。然后看看规划的部署怎么完成。两个重要特点:数字技术创造新增长空间、数字全球化带来了非常重大的机遇。

一、“十四五”规划的部署

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给数字经济作了完整部署,分别讲了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和数据要素市场。这四部分比较完整地包括了“十四五”期间数字发展最突出的几个领域,这里只提了一个数量化要求,数字经济分成了两部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和原来的数字产业化是一个概念,有了数字技术,然后变成产业,是核心产业。产业数字化就是产业+数字带来的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

在“十四五”规划纲要里只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提了量的要求,从“十三五”末期的7%点几要涨到10%。所以先看看这个数量要求是什么样的难度?我们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从“十三五”末期的7.4%涨到“十四五”末期的10%,只提高2.6个百分点。

我们看“十三五”期间那条非常平的黄色线,“十三五”是我们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而且很热闹的时候,数字核心产业占GDP的比重,只从6.9%涨到7.4%,微乎其微的增长。在“十四五”期间,要从7.4%涨到10%,难度是相当高的。

数字产业核心增长率要比GDP增长速度高2.3倍,“十三五”期间只是1.3倍。我们就要想想“十四五”到底有什么比“十三五”更有优势的地方,使数字经济比重可以明显提高。这是数字核心产业的问题。

对产业数字化“十四五”规划没有提出要求。我们大体比照“十三五”相同速率,是非常匀速的,这个要求不难达到。再倒推一下产业数字化的部分,从“十三五”末期的23%涨到42.3%,再加上刚才说的数字核心产业就是数字产业化的10%,两部分加起来到“十四五”末期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超过50%。

所以我们的判断数字经济是经济的半壁江山和主要的增长点,这是数字经济在“十四五”期间的基本态势。这个要求是不低的。我们先把这个挑战说出来。

我们怎么做到?我们依托什么?“十三五”末期我们大概占6.4%左右。数字经济三大方阵,第一方阵德国、美国、英国,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都在三分之二以上;在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中间,大概还有7个经济体,中国在第二方阵。我们的判断,“十四五”期间我们达到50%左右,我们大概会升到这个位置,但其他经济体也会升,感觉要升到第一方阵不可能,我们会在第二方阵中的位置有所前移,在三分之一以下就是第三大方阵经济体。这是“十四五”末期简单的描述。

二、数字经济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数字消费增长仍然有广阔空间,相当于产业+数字,就是产业数字化的部分。数字投资和生产快速推进,数字投资是典型的数字技术产业化的部分。数字生产是两部分都有,既有数字技术产业化,也有产业数字化。我们判断第一部分是主要增长空间。后面两部分,数字投资会有一定的带动,数字生产是起步后的加速阶段,达不到全面放量的阶段。

数字消费的增长,在2018年以后略有回落,它带来了GDP的增长。各个大平台都有感受,2018年下半年以后,各大平台都说进入互联网下半场,要进入到数字生产阶段。背后是他们对于现在以数字消费为主的增长的难度有了切身体会。他们都感觉到似乎数字消费的增长空间是有限的,其实这个空间还是非常大的。主要还是5G相关,新技术的发展。它能够支持产业+数字,带来很多新的突破。以前数字学习、数字医疗基本就是远程听课、远程会诊,现在有了5G后它是真实在网络空间的行为和动作,可以带来新的产出增加和消费者获得感的增加。

举几个例子,以前所谓远程教育传输的主要是文字和声音,老师在一端讲课,学生在远端听课,和真实教育场景是不一样的。工科需要实验,职业教育、医学教育需要实训,它对真实课堂的替代余地很小。换句话说它变成一种收费的消费不太可能,都还是占市场、拉流量的过程,它本身的服务带不来数字增加值。到5G后,数字空间中借助AI方式,实训、操作、动作都可以在互联网教育空间完成,替代线下课堂的真实度越来越高,消费者愿意用这种方式接受教育的意愿在增强,所以带来的生产端的收费空间的增长和消费端获得感的增强都带来新空间,是原来远程课程系统的全面替代过程。

5G医疗发展得更快。我上周去看了一场手术。以前5G医疗主要是会诊,乡镇医院、县级医院和301医院连上,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鉴别诊断疑难病人,二是治疗建议,真实的治疗过程不可能完成,因为需要非常稳定的网络空间和非常低延时的网络体系。现在国内远程手术做的最好的是骨科,但仍然很困难。现在积水潭医院做了很多例的5G手术,比如开腰椎手术,腰椎的血管和神经非常丰富,以前打开之后,从医生来看是两维,看不到三维,如果看三维需要加上X光,病人和医生会暴露在X光下,所以手术是很高难度。现在5G之后远程手术变得可行了。一个远端配远程操控和操作系统,手术端是操作臂、实时定位系统,病人手上有一个视踪器,事先规划好以后,现场远端医生可以根据5G路由器操纵远端医生,远端必须有医生在现场,然后操纵手术臂移动,移动到要打钉子的精确位置,先有一个导管打进去,确认无误后现场医生把它打进去。钉钉子的过程远端可以自动完成,但由于手术是有执业证,进人体的所有操作必须是执业医生来做,所以远端会有一个医生。很多基层的医生做不了这种高难度手术,需要把病人运到北京来,而且腰椎受伤的病人运转非常困难,所以病人很可能由于手术到不了位会终身残疾。现在有了5G以后,医生在远端操作设备就可以了。这套手术非常好地说明,它给医疗体系带来非常大的变动。医生在一个地方执医,可以给全球提供医疗服务,他的水平都是最好的。起码身处任何地方都可以接受最高水平的医疗不是梦想,变成了可行方案。这都是5G带来的变化。

还有常用的健身,健身对于很多年轻人是刚需。智能体育是疫情中间发展最快、发展最好的一个大产业。如果买一台左上角的这一套设备大概1万,在家里戴上头盔和眼镜之后,就可以在家里做骑行运动,可以选一条真实的赛道,风景优美的土质还是专业赛道都可以,你的骑行和现场骑行的感觉是一样的。觉得没有意思的可以约朋友一起骑行,可以比赛、可以分组。智能体育现在是很大一个产业,是很长的产业链,从研发、技术、制造、服务是很长的产业链。5G之后变成真实场景后,一切都在发生变化。

数字投资和生产在快速推进。5G基站,数据中心的建设速度我们都是全球领先,我们占70%、80%的全球占比,进展非常快。数据中心的建设也很快,今年年中的时候发改委有一点控制,合理、有序建设分了四类。总的来讲那个建的比较快,而且成了耗电大户,有人说2%的电都被数据中心用了。我确实认为它有点乱的问题,但数据中心是整个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不能只拿它的耗电来说它是高耗能的产业,它是为整个社会提供能源的,数字中心和数据产业基础设施为是为数字经济提供基础设备的,所以它的能耗不能那样看。数据投资对我们来讲也是一个很大的行业。

数字化生产端靠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来连接。我们的产业互联网很多,原来说13类现在说17类,常见的、成型的、可自我运转的大概只有这几类。产业互联网会使原来的产业链整体快速重整,失序是必然的,有的人会很快在新的秩序结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有的人就失去了,是技术发展带来的很重要的变化。

COSMO是海尔的平台,它的技术开发平台很强,其他人可以在这上面开发自己的APP,可以给链主企业造产业链,可以给行业头部造行业链,可以给中小企业造一个完整的供需链,这个链条在产业互联网中,产业链在重组。老说什么链断掉了,从整个社会看这不一定是失序的。因为上线以后可能发现你并不一定是最优的选项。

数字有消费、数字有生产,我们很重要的一个变化是数字全球化。数字技术链接海量数据和巨量用户,越多越好,没有规模递减效应。如果政府不加槛,跨境并没有额外成本,所以全球化是必然选项。如果没有太多的各国政府间的互相设限,数字时代就是全球化时代。想象不了为什么要物理割断它。

这一段数字化中变化最大的是服务业。以前讲服务业,我当学生的时候,老师讲服务业不可贸易,因为必须搭载在劳务身上,消费和生产同时同地,不可措时、不可错位,是非贸易产业。有了互联网、卫星电视以后可以远程提供,但是从来没有做到过像制造那样全球分工,简单的国际贸易和全球分工是两个概念。全球分工是把一个产品拆成很多部分,简单国际贸易是我的做好了卖给你。制造业过去四十年主要是全球分工,服务业没有做到。在数字化以后,服务业开始了全球分工过程。刚才我们讲的数字教育和数字医疗的服务可以在中国北京提供,也可以在纽约或者乡镇提供。发展最快的还是数字服务业,我们看这条线,它占服务业全球贸易比重是上升最快的,这和生产型服务业的特点相关。

首先是研发。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把研发留到母国,然后制造转移出去。2000年以后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全球开发者贡献全球人共享,共创网络就是共同创新网络发展迅速。中国在这中间比重提升很快,紫色是中国的比重,我们持续在上升,最早的时候没有,现在我们和韩国两国各占25%左右。

数字设计服务业,现在平台都提供全球并行研发。2018年这款新车35个国家340位工程师在互联网空间中共同研发的,它非常快,一张草图出来摆到空间上大家一起看,不满意的话几分钟之后就在现场出来一张,大家再看,和以前的设计完全不一样,或者是人或者实物,发送E-mail来回讨论的话,它是数字空间并行的研发过程,零部件也可以、整车也可以,整个服务在全球分工体系。我们强调的是以后在网络空间中服务业分工体系的形成。我们自己的企业做得非常快,这是我们一个不太大的企业,但是全球研发做得很好。每接到一个研发任务,他是把全球这个领域最好的专家找出来,有的做研发、有的做评审、有的做评价,现在大家有一个共同平台,研发工具现在非常昂贵,而且迭代非常快,所以这个平台上有最好的研发工具大家一起来做,所以它的进展是非常快的。

这是讲服务业在5G条件下全球分工的形成。这是国内一家企业做生产者服务全周期个性化的提供,有点像淘宝网,淘宝上面就业的就有千万人,也不能说他是低质量的就业,比如一个母亲生了小孩以后就在家开网店。淘宝乡村大概有百万人。起码卖家的量是很大的。这上面有1200万人,主要是个人注册。现在不想出去做工作了,我就在网上挂一个我可以做什么。一个企业想设计一个什么东西,比如给企业取名等,把要求提出以后,平台帮你智能匹配,你们再一对一地谈。这上面就1200万人,我们区分不了哪些人是白天在公司上班,哪些人是只在家,以前卖货,现在卖知识、卖能力。总得来讲,服务业的变化是非常大的。

我们就举这些例子,5G之后带来了全球服务要素重组和产业结构重构。我大体就讲完了三部分,“十四五”数字经济到末期半壁江山,主要增长点,靠5G带来的新增长空间,无论是数字服务、数字投资还是数字产业余地都很大。同时数字全球化会给我们带来全球范围内要素再次重组,特别是服务业要素再次重组的机遇。

我们发展数字经济有有利的条件,中央高度重视、市场巨大、企业创新活力强、数字消费空间巨大、数字投资规模巨大、数字生产正在快速拓展。数字全球化加快发展带来多种新机遇,全球范围内技术和产业优化重组会带来效率提升。我们要利用好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保持经济合理增长,提升技术和产业全球竞争力。谢谢大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经济蓝皮书》副主编李雪松: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代表课题组发布2022年《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主题报告。

主要包括六方面的内容:一、国际经济环境。二、国内经济环境。三、对2022年经济工作基本思路和主要预期目标建议。四、做好2022年经济工作政策建议。五、对2022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的建议。六、2022年中国经济预测。

一、国际经济环境

2021年全球经济走出了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造成的历史性大衰退,并逐步复苏,然而疫情反复和供给约束造成复苏势头在三季度以后再次明显减弱,多方面的结构失衡引发次生问题。一是供给恢复慢于需求恢复,引起通胀高企和政策两难。二是服务业恢复明显滞后于工业,引起减排降耗压力和服务贸易失衡。三是就业恢复慢于产出,自动化加速对劳动力替代造成就业市场永久性失业的疤痕效应。

在疫情影响持续的背景下,外部环境风险和挑战有增无减。一是芯片短缺、港口拥堵、集装箱配置失调,极端天气以及贸易保护主义引起的供给短缺或将持续对全球贸易进而全球经济增长造成阻碍。二是受到持续供需失衡,低收入国家粮食短缺导致粮价高企,通胀预期改变等因素影响,美欧发达经济体和部分新兴经济体通胀或将持续更长时间。三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刺激政策退出将产生外溢风险。四是在经济尚待完全恢复之际,气候变化、绿色发展成为国际治理新理念,碳中和被普遍提上各国发展日程,尚未完成工业化的新兴经济体面临更大的绿色转型压力,碳关税也可能成为国际贸易领域新的壁垒性工具。五是部分国家普遍出现就业增长未达预期而通胀却已然高企的类滞胀局面,而遭遇政策权衡的困难。

二、国内经济环境

2021年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我国经济总体上表现出较好复苏态势。表现出一些亮点:经济增长处于合理区间,尽管三季度以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在创新发展方面,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速形成,市场主体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在协调方面,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有力有效推进,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在绿色发展方面,多措并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在开放发展方面,改革开放持续推进,外贸实现超预期增长。在协调发展方面,城镇劳动力市场韧性较强,整体平稳的就业态势得以延续。此外,2021年中国宏观杠杆率有所降低,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正在有序推进,向制度建设层面深入。

2021年,我国经济不仅是增长速度有望实现8%左右的增长,在全球遥遥领先,对全球经济增长继续作出巨大贡献,同时中国在2021年产业升级、新动能的成长、数字经济、医药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绿色转型这些方面都是明显升级加快。这是中国经济2021年明显的亮点。

但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两年平均仍然慢于GDP增速,消费恢复仍然乏力,有效需求偏弱,需求端弱于生产端矛盾仍未发生改变。就业质量仍有待巩固,中青年群体就业不足问题凸显。基础科技、关键零部件和产业链短板亟待加强。数字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数字经济的核心技术仍然短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显著抬升了中下游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成本,煤炭、电力领域出现了阶段性运营紧张。个别大型房企因盲目扩张和经营管理不善导致风险暴露。它的影响还需要持续关注。

三、对2022年经济工作基本思路和主要预期目标的建议

2022年将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做好经济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以满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

做好2022年的经济工作要坚持系统观念,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特别是要统筹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科学精准实施疫情防控和宏观政策,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持续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激发新动能,坚持扩大内需战略,稳步推进经济绿色转型,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对2022年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的建议。建议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设定在5%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人均涨幅3%左右,进出口量稳质升,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继续下降,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过去几年我们一般设定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继续下降,我们建议改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继续下降。能耗里既包含清洁能源也包含非清洁能源,既包含高碳能源也包含低碳能源,我们要更加强调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继续下降。

建议2022年经济增速预期目标设定为5%以上的主要考虑是:2022年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约为5.5%,但受疫情反复、大宗商品上涨等影响,实际增长速度可能略低于潜在增长率,目标设定为5%以上,留有一定余地,较为稳妥,也有利于各方面集中精力推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5%以上的增速能够确保完成城镇新增就业目标,考虑到2022年城镇男性劳动者退休规模预计明显大于2021年,疫后经济恢复势头延续环境因素,2022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可能超过1300万人。因为2022年要退休的男性劳动力,大部分1962年出生,1962年、1963年是中国人口出生高峰年,因此2022年是退休高峰年,移出更多新增就业岗位。因此5%以上的增速能够确保完成城镇新增就业目标。当然有一个不确定性,如果2022年全球疫情再度明显恶化,特别是现在新的病毒传播,实现5%以上的增速并不容易,需要各方面付出艰辛努力才可能实现。

对于通货膨胀,建议202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预期目标设定为3%左右,同时预计2022年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涨幅将下降到5%左右,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经历了过去几个季度较为普遍的大幅度上涨后,一些门类大宗商品长势正在逐渐趋缓,特别是我国多项保供稳价政策作用下,煤炭等部分门类大宗商品价格近期已经高位回落,这些因素将带动2022年PPI涨幅收窄。另一方面前期涨价因素已经明显太高了上游能源原材料价格水平,使得中下游和最终消费端未来一段时期仍将面临上游成本转嫁传导的压力,加之部门领域关键零部件供应短缺,以及猪肉价格可能触底回暖,预计2022年CPI涨幅相比2021年将有所扩大。但总体而言,在疫情不确定性尤存,居民消费恢复不充分、不稳固的情况下,2022年CPI将处于温和区间,出现全面通胀风险的可能性不大。

四、做好2022年经济工作的政策建议

给出了四方面的建议:

一是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继续保持一定的支出强度,更加注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对冲经济增长下行压力。继续保持适当赤字规模,财政支出节奏适当前移。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赤字率可设为3%左右,财政赤字规模大约为3700亿元,比2021年增加300亿元。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积极财政政策应加大对“两新一重”建设,技术改造、产能绿化等领域支持力度,通过财政支出助力供给侧固本培元。在教育、文化、体育、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扩大供给,提高品质,促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优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提高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与“十四五”重大投资项目匹配,提高地方债发行和使用效率,提高社会资本参与专项债项目的积极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力度向社保基金划拨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利润,补充社保基金。加快改革户籍制度,降低人户分离人口比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缓解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的收支矛盾。针对疫情局部散发局面,研究设立补偿救助措施,稳定市场主体尤其是服务业中小微主体的预期、信心和投资意愿。因为疫情多点散发,很难判断在哪个地方出现。如果在某个街道、某个社区出现,中央财政可以出手,对这个地方街道、社区的一些企业和居民实施现金救助,设立补偿措施。

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稳量降负,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引导实体经济平均融资利率下行,降低实体经济利息负担,有效应对成本推升型通胀。

1.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在坚持稳健基调的基础上,边际上可适度宽松,保持实际经济流动性合理充裕,既要用再贷款、再贴现、直达工具等结构性工具,也要注重货币政策总量工具在宏观调控中的基础性作用。最近总理讲到我们在适当的时机进一步降准。

2.供需两侧双管齐下,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稳定性,高度重视当前企业信贷意愿不足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放缓情况,一方面缓解信贷需求端的不合理约束,合理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信贷及居民合理改善型住房信贷,适度提高市场化高效能主体的信贷意愿,避免信贷增速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进一步下滑。另一方面增强对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发行永续债的支持力度,提高银行体系信贷投放能力。

3.利用好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将动未动的时间窗口,合理引导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来缓解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造成的成本上升压力。

4.利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动稳步有序落地生效。为生产和使用清洁能源、促进节能环保、开发运用碳减排技术等经济活动提供适宜的低成本资金,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同时继续对符合环保标准的煤电、煤炭传统能源项目提供合理信贷支持,避免盲目现贷抽贷造成融资接续困难,威胁能源供给稳定。

5.灵活应对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的外溢效应,坚持以我为主,实施国内货币政策。面对中美经济周期错位,增速差收窄格局,适度调高稳增长在宏观政策制定中的权重,避免货币政策跟随美联储被动收紧。

三是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加快破除劳动力市场结构结构性矛盾,强化城镇就业扩容体制。

1.扩大市场的就业容纳能力,加大对民营企业的减负力度,加快优化保市场主体援企稳岗的方式,对暂时性经营困难企业补贴性的扶上马、送一程之后,要更加注重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成本,适当政策倾斜等柔性扶持方式,增进企业自身发展的动力,不能持续扶持。如果它本身就该淘汰的就要让它淘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强稳岗扩就业的持续性。

2.进一步增进公共就业服务的普惠性和政策精准性,密切关注退出性限制性行业规模性人员溢出。注重激发劳动者个人参与劳动力市场匹配筛选的积极性,提升应对劳动力市场变化能力。加快消除各种就业歧视,把吸纳已育妇女就业情况纳入履行社会责任的考察。

3.以鼓励劳动者就业或创业为导向,提高财政就业补助资金使用效率,推动财政就业政策更多向末端劳动者延伸,更好发挥各类公共资金的就业促进作用。

4.以缓解制造业招工难为重点,促进就业质量提升。刚才蔡院长也讲到,在制造业方面它是高质量的就业,但是招工很难,一方面要重点推进用工主体降本增效,提升盈利能力,改善薪酬待遇和工作环境,大幅提高制造业对青年群体吸引力,另一方面促进制造业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的互动融合,提高各类劳动者适应制造业就业能力。

5.持续扩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并通过改善生产率提高从业人员报酬。发展先进现代服务业,科学统筹促进生活服务等密接服务业加快修复,吸纳更多农村适龄劳动力到城市务工,提高农村劳动力工资性收入。

四是加强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竞争方面的政策协调,既要防止相互掣肘,也要避免政策叠加共振。

要把握经济周期波动规律,提高能耗双控限产政策的分阶段分区域实施弹性。在执行房地产“三条红线”“两集中”的过程中,要积极推动房地产产业软着陆,既要防止土地拍卖频繁流标、热点城市供给不足,导致后期房价暴涨,又要防止四五线城市房价过快下跌,引发连带风险。要注重反垄断监管的市场沟通,引导市场预期,凝聚多方共识,减轻市场振荡。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条件下,相关法律法规可能出现之后,要及时完善法律法规在实施有关政策时提前预告,科学引导市场预期,增强市场主体发展信心,推动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合规经营和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要规范监管,另一方面要促进发展,对于数字经济和互联网平台企业要齐抓共管,目的是保持持续健康发展。

五、对2022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的建议

2022年继续做好点状疫情防控、加大疫苗接种力度,视情优化疫情防控策略同时,进一步巩固经济恢复态势,且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同时兼顾长远,进一步为促进经济长期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打基础、聚动能。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推动需求结构升级,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推动消费扩容升级。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增长,着力绘就共同富裕的民生底色,促进着力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形成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新格局。二是推动供给结构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2022年要持续大好势头,加快完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打好科技创新三年攻坚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切实增强产业体系稳定性和韧性。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稳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三是努力做好保供稳价工作,有效应对成本提升型通胀。四是统筹发展与安全,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工作。五是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建设更高水平开放性经济新体制。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更加注重调动市场主体发展积极性。全国20几个自贸区的成功实践和负面清单加快复制推广到全国实施。

六、2022年中国经济预测

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8%左右,2020-2021年两年平均增长5.1%,考虑到全球疫情仍在持续,预计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5.3%左右,2020-2022年平均增长5.2%,三年增速高于疫情前两年平均增速5.1%,说明经济在持续恢复过程中,但略低于潜在增长率5.5%。这是因为有疫情的影响,要达到这个增长率是很困难的。随着主要经济体产能逐步修复,中国出口替代效应将有所减弱,新出口订单PMI领先指标连续多月处于收缩区间,中长期下滑趋势明显,预计2022年我国口和出口增速分别为10.4%和6%,增速明显回落,但仍然保持一定韧性。预计2022年物价总体温和上涨,PPI涨幅下降,CPI涨幅提高,PPI上涨5%左右,CPI上涨2.5%左右,二者剪刀差明显缩小。需要说明的是,对于2022年预测因疫情变化而存在向下调整的可能。

具体指标预测在蓝皮书中有详细报告。最后我说明一下,2022年《经济蓝皮书》的篇章结构,我们的内容是由三位领导在前面序言,谢伏瞻、蔡昉、江小涓,三位的报告之后,我们有24个报告,分为总报告“宏观走势与政策展望”篇章、“财政运行与税收分析”篇章、“货币金融与风险防范”篇章、“产业发展与低碳转型”篇章、“投资消费与对外贸易”篇章、“就业、收入与共同富裕”篇章,共24章,加前面三个报告共27个报告,内容比较丰富,我们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撰稿。今天参加发布会的6位专家只是占24个报告的1/4,很多专家因为时间限制无法邀请到现场,以后还有机会,我们希望把《经济蓝皮书》打造成为坚持质量第一、坚持问题导向、敏锐捕捉国内的热点问题和苗头性问题,提供政策展望和政策建议,为各行各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王利民:

感谢雪松研究员的发言。这部报告是岁尾年尾,今年各类研发机构发布的相关的宏观经济预测报告的第一部。下面将有5位研究员作专题报告。首先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平研究员作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平:

非常高兴能够有机会在这儿作简短的讲演。首先,我非常赞成雪松提出来明年的经济增长应该定一个调,5%还是更高或者更低,我认为GDP目标依然是重中之重,一旦失去GDP目标对很多政策的统领都会有不小的冲突。中国经过疫情冲击以后要恢复信心,要恢复增长,我赞成蓝皮书中提出的5%的GDP增长目标,这有助于我们统领经济增长。

2021年多种因素叠加减弱了我们的经济增长,最严峻的问题还是疫情,疫情冲击使得我们预测的波动很大。社科院的这几个预测差别不大。疫情冲击、碳中和、拉闸限电又是一次冲击,国内强化监管也减弱了很多行业。财政今年是收缩的,货币政策也是比较正常的,并没有明显的扩张特征。这几个因素叠加削弱了我们的增长。

另外可以看到全球的预测,IMF下调中国到5.6%,10月之前他们作的预测,估计会进一步下调。高盛最新的预测,中国增速4.8%,低于5%。这里一个潜在的就是隐含了疫情冲击的不确定性和全球的一些变动。不管是IMF还是高盛的这些预测都是围绕5%上下波动,我认为明年的增长这是我们能够理解的一些事情。

我想中国经济增长不仅有短期问题,还有一些长期的讨论。在短期看动力,下降最快的是投资。房地产估计也会向负增长转变。基建明年可能拉到正增长对冲房地产的下降。现在主要依靠于出口。雪松预测到明年还会转弱一点。整体来看,我们的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带动压力是比较大的。

可以看到投资的贡献率,三季度出现了负,这是少有的。如果房地产没有基建对冲,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可能超预期的下滑,对经济还有负面影响。所以要讨论投资压力是比较大的,这种投资压力与短期政策和长期问题都有关联。

未来的增长是典型的K型发展,有的很好,比如江小涓教授讲的数字化一片红火,但是实体压力很大。新能源很好,但是传统的拉闸限电,传统电厂折腾得很厉害,这都是一些K型特征,这种结构性特征也是全球和中国面临的巨大挑战,这需要我们调整和适应。这一轮经济特征表现为K型特征是非常不同的。中国如何在这一次全球经济大调整中把握好结构,进行再调整,这是中国未来发展非常重要的。


公司:广州市银国达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风险提示函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华穗路406号保利克洛维中景B座2302室/邮编:510623

电话:020-2911-8838  /传真:020-2911-8823

邮箱:ygdzb@ingoalamc.com

ICP备案号:粤ICP备14040374号/技术支持:财虎邦/MAP  RSS  XML  URL 

工作时间:9:00-17:00

公众号二维码
公众号二维码